http://udn.com/NEWS/LIFE/LIF1/8886786.shtml
很多台中的朋友轉了這新聞,我來稍微解釋一下好了。
所謂的109年完工,並不是要到民國109年才真的通車載人,這是錯誤的解讀,所謂的109年完工,是指已經通車後一段時間,經過驗證、驗收,確定都沒有問題了,廠商可以撤離了,才叫做完工,事實上,通車的時間應該會比這個時間早一到兩年。就像當初內湖線也有吵過類似的問題,不過方向有點不一樣,那時候是一堆搞不清楚狀況的人罵臺北市政府怎麼可以還沒有完全驗收就通車了。臺北市政府當初犯錯的地方不是還沒有驗收就通車,而是根本沒有給足夠的時間讓文湖線測試就通車載人。這種大型公共工程的完工不是說東西給客戶用就算完工了,廠商還得在旁邊看著一陣子確認都OK後才能拿到尾款完工走人,預算才算執行完畢。
OK,所以這篇新聞的重點在於「改成」109年完工。原來是什麼時候?107年。107年減2多少,105年。所以這次的改期,真正的意義在於,台中市政府終於不得不承認,真正的通車時間不會是105年,而是107年了,而這也是很多PTT捷運板的鄉民們預測的時間。基本上文心捷運的土建工程其實進度還算順利,文心路四段一帶都已經上鋼樑或是U型槽了,其實不可能還要五年才蓋完,除非在機電階段發生了機場捷運那種非常罕見的悲劇事件。
「文心烏日北屯線」由Barry870618 - 上傳者自己的作品。基於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3.0經由维基共享资源授權。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寫在第一次搭乘中港路BRT之後
中港路上的BRT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對,你沒看錯,即便這套系統已經開始提供載客服務,但是工程仍然還在進行中),一隻隻「白海豚」在臺灣大道上立起,交通阻塞罵聲不絕於耳,《自由時報》的唐在馨與臺中市議會一些議員也時不時對施工中的BRT工程大放砲火,許多市民更困惑到底這是公車專用道、捷運、輕軌還是不曉得甚麼東西,這個發源自南美洲大眾運輸科技系統移植到臺灣實際居住人口第二大的都會區,到底是失敗的政策、交通阻塞的解藥、還是一場所謂的「騙局」?
以前我曾經寫過一系列關於BRT的文章,當時BRT的預算正在臺中市議會掙扎,而如今BRT真的在中港路成形,包含未來的營運模式、廠站規劃也有比較明確的方向與結論,我們應該如何在此刻評價這套即將成形的系統呢?
趕在出國前兩天,藉著至市政府訪友以及辦國際學生證的機會,終於能夠在家門口的BRT車站尚未完工的情況之下,親身體驗中港路BRT。綜合這次的體驗,以及長期以來對於大眾運輸以及這套家鄉的系統的關注,我將針對幾個不同的層面來談論中港路BRT,除了抒發己見之外,更重要的是澄清一些在網路上或媒體上的錯誤資訊與詭異觀念,並且提供一套比較從多種層面的觀點,作為這個開設後即閒置許久的網誌的第一篇新文章。
以前我曾經寫過一系列關於BRT的文章,當時BRT的預算正在臺中市議會掙扎,而如今BRT真的在中港路成形,包含未來的營運模式、廠站規劃也有比較明確的方向與結論,我們應該如何在此刻評價這套即將成形的系統呢?
趕在出國前兩天,藉著至市政府訪友以及辦國際學生證的機會,終於能夠在家門口的BRT車站尚未完工的情況之下,親身體驗中港路BRT。綜合這次的體驗,以及長期以來對於大眾運輸以及這套家鄉的系統的關注,我將針對幾個不同的層面來談論中港路BRT,除了抒發己見之外,更重要的是澄清一些在網路上或媒體上的錯誤資訊與詭異觀念,並且提供一套比較從多種層面的觀點,作為這個開設後即閒置許久的網誌的第一篇新文章。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臺灣捷運的美麗新世界
本文收錄於《科技、社會、人2》,2014年4月由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一、捷運可以是什麼樣子?
對於臺灣人來說,提到「捷運」兩個字時,腦海會浮現什麼?乾淨整潔的車站、令人驚豔的公共藝術與車站建築、一律靠右站的電扶梯、月臺上整齊排隊的人龍、嚴格的禁止飲食規定、高漲的房價、遙遙無期的通車日……這些都是臺北與高雄捷運帶給我們的意象,但這些特色一定是捷運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嗎?
首先,從「捷運」的這個詞開始,會發現「捷運」雖然翻譯自Mass Rapid Transit(MRT)這個來自美國的名詞,但不同國家、城市,會因為當初發展的歷史差異採用不同名詞:例如倫敦,為了與市區外圍的鐵路系統區別,而稱呼為「Underground」地下鐵,類似的還有日本的「地下鉄」、德國的「U-Bahn[1]」;巴黎則凸顯捷運專屬於城市,並與倫敦區別,選擇「Metro」。臺灣會以捷運來稱呼我們的城市軌道運輸系統,也有自身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與原因。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開站宣言:我要在這裡寫甚麼
最近一直有想要寫些東西的念頭,也大概知道自己想寫或是應該寫些甚麼,但坐到電腦前,不是上班,就是精神渙散的東看看西看看,並不想要如同過往一樣認真產出些甚麼,頂多就是在Facebook上面轉發一些文章,加一點註解或是結構鬆散的文字,對我來說,那並不能被稱之為寫作。今天聽一位公司的同仁對大學生演講,說到Facebook會傷害寫作能力,我相當認同。
但我確實感覺到有些話想講,關於這個世界、關於那些在我腦袋裡面百轉千迴上演的畫面或是鏗鏘作響的爭辯文字,只是現在的生活步調,並不允許我如同過往一般,每天燃燒數小時讓自己專心推敲;或者,那些我已經思考清楚、隨時可以動筆產出的文字與概念,在這個社會議題風起雲湧的時刻,早有更多人以更快、更清晰、吸引更多人氣與讀者的動作把我想說的話說了個九成滿,網路時代,訊息散布流通迅速,我不需要跟著眾人唱和抑或錦上添花,如想要把那一成給講滿,只消Facebook轉貼網址加點評註即可,我若傾力大喊,只是感覺到被資訊與文字的江海淹沒而已。
寧鳴而生,但也祈求以一種對這世界有影響與貢獻的方式生存著。
兩天前的夜晚,在每天出入的六家車站旁,看著EMU600電聯車緩緩入站的身影,心裡就浮上一個念頭:寫作一個專談軌道運輸、大眾運輸的部落格好了。
順著這個念頭往下想,就發現這是一個值得起而行的想法。目前雖然不少鐵道迷或捷運迷非常認真地在經營相關議題的部落格,資料量很豐富、圖文並茂、作者也十分用功,但卻少見有人能夠針對這部分的議題,能夠具有明確犀利的觀察分析、具歷史縱深的敘事、以及針對這個議題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切入出手,澄清在網路上鄉民與政客胡亂叫囂的迷思與片段瑣碎的觀點。而這件事情正是我想、我也認為我適合做的,而且這也能夠逼迫我自己改變寫作網誌的習慣,不再採取過去89號那樣文學創作、評論、個人心得全部雜燴在一起的鬆散做法,專心經營一個自己擅長、有特色的部落格。
基於上述的思考,你們會在這個新的部落格看到以下這些東西:
- 我的碩士論文是以台北捷運早期發展的歷史為主題,過程中接觸了一些捷運的前輩,也收集到一些舊的資料,所以我會在這裡發表一些跟台北捷運或是世界上的捷運的歷史資料,而這些資料會承載著一些社會學或是ST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或者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觀點,而不僅僅是史料揭露。
- 我會針對現在台灣的捷運、鐵路或是大眾運輸的議題發表我自已的看法,也就是評論文章,若有機緣或是行有餘力,我也會談些其他國家的東西。
- 不要認為這個部落格只會有一些很「乾淨」的技術資料,這邊你會看到很多的政治、很多的經濟、很多的社會,技術物本來就不可能跟這些東西脫鉤,軌道運輸這種大規模、又跟常民相關的技術系統,只有台灣的擁核人士才會宣稱技術物與技術系統只能談純科學、純工程。
- 我對於「捷運」二字會採取比較寬鬆、模糊的定義,世界上沒有幾個地方像台灣一樣把鐵路、捷運、BRT講成好像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所以我認為BRT (Bus Rapid Transit)、輕軌、密集的通勤電車可以被歸類為捷運,並認為臺中市議會要求BRT不准叫公車捷運是愚蠢的行為。
最後,還希望來到這個部落格的朋友,能夠對於那些耗費我們數以百億計的稅金完成的捷運系統,能夠有一套自己的價值與想法,而不是隨政客、建商或是不用功、腦袋不清楚的媒體起舞,也歡迎在這邊留言、交流,感謝!
訂閱:
文章 (Atom)